
美联储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主席威廉·马丁,曾将中央银行的角色形象地描述为“在宴会开始时收走调酒杯”,然而,自2008年以来,从全球范围看,这场经济增长的“宴会”迟迟未始,于是,各国中央银行依然活跃在促进增长的“第一线”。自5月2日以来,随着欧盟、澳大利亚、印度、韩国和越南等相继宣布降息,中央银行继续加码经济增长,但分析来看,本次全球降息潮的效果并不一定乐观。
首先,发达经济体后续进一步降息操作的空间是很小的。要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需要连续性的政策操作,而连续性政策操作的一个前提,是具备较大的操作空间,因为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再降。以我国为例,现行利率水平和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意味着宽松操作的空间显著,货币政策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诸如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性质也类似。但是,发达经济体却有着显著区别。日本目前利率水平已接近于零,而欧元区本次降息操作后,基准利率已经降至欧元区历史最低水平的0.5%,英国目前的基准利率也是0.5%,美联储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也早已降至0.25%。这种状况决定了当前发达经济体进一步降低利率的可能性很小,不会形成持续的操作。
其次,发达经济体的痼疾可能并非单纯的降息操作所能解决。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有利的货币环境,但一个有利的货币环境却不必然实现增长。为摆脱经济疲弱局面,欧盟、日本和美国都不遗余力地执行量化宽松政策,降息操作也多次出现。事实上,如果不是日本当前已经没有降息空间(目前日本隔夜拆借目标利率为0.1%),其降息操作的动能应该是最充足、最激进的,本次降息潮应有日本的加入。次贷危机后,发达经济体虽经持续刺激却仍陷入低迷(美国略好,日本和欧盟表现不佳),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在这场“经济宴会”上,始终缺席了两个关键角色:健康的财政状况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制于巨额债务负担,欧盟和日本等难以通过财政手段刺激经济,而缺乏新的增长点,使经济始终缺乏持续动力。这两方面,都是单纯的利率调整难以解决的。虽然降息操作所引致的通胀上行,一定程度上对降低债务负担有积极作用,但却是以未来通胀治理成本的上升为代价的。这也就决定了,降息操作实现的增长效果可能并不会显著。
来源:新华网
编辑:易跃峰
本文链接:https://wap.furongnews.com/content/2013/05/20/611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