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丹青难书天山情,70年坚守写忠诚
2021-06-07 14:39:16 字号:

丹青难书天山情,70年坚守写忠诚

红网时刻记者 夏佩 长沙报道

为建设祖国边疆,上世纪50年代,八千余名湘女离开家乡远赴新疆垦荒援建。这群生长在湘江边的芙蓉花,自此在天山下绽放别样精彩,在戈壁沙漠绘出不一样的幸福底色。

图片1.png

党史学习教育“八千湘女上天山”主题宣讲现场图。

“当时想着干3年就回家了,没想到一待就是70年,从当初的风华正茂到如今的白发苍苍,我始终不后悔当时的决定。”2021年6月6日,在长沙市芙蓉区韭菜园街道,“八千湘女上天上”之一、84岁老人胡爱群,用自己70年的援疆经历,给在场的湖湘儿女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瞒着父母参军,坐着卡车进新疆

84岁的胡爱群老人,坐在椅子上,从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掏出助听器戴上。青丝已变白发,听力也不如以前,但在与胡爱群老人的沟通中,明显能够感受到她眼睛里透出来的那份执着和真诚。

“我老家在长沙解放路上,就在市公安局隔壁。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51年,我瞒着父母参了军,那时候体重不够,就用石头来。”回忆起当时的参军经历,作为“八千湘女上天山”第三批进疆人员,胡爱群老人缓缓说道。

“以前从没吃过黑面馍馍,路上没东西吃,为了不饿肚子,只能吃这个。除了生活上不习惯吃不下饭外,当时去新疆时,32人坐在一辆大巴车里,晕车特别厉害,感觉要把五脏六腑吐出来了。”胡爱群老人回想起从长沙到新疆的路程,4000多公里路程,这条进疆路,他们整整走了一个月。时间已逝,胡爱群老人诉说起来,脸上看不出一丝波澜,但对于当时没有出过远门和吃过黑面馍馍的15岁胡爱群来说,路途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哪里需要去哪里,平凡岗位写忠诚

图片2.png

胡爱群老人工作照片。

双鬓如雪,寸心如丹。胡爱群老人离家70 年,跟少数民族打交道过程中,学会了维语,可以在维语与普通话之间自由切换。与记者交流时,她还是选择用一口地道的长沙话道出“八千湘女上天山”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自1951年参军,她先后担任过邮政局报务员,镇政府民政助理员、绿化员、出纳员,运输站的调度员,工作单位和驻地的卫生员、护士、接生医生等等。1958年,她从位于北疆的伊犁州霍城县邮电局调往南疆轮台县运输站,后来又调往东疆托克逊县库米什运输站。面对工作调动,“我就是党和人民的颗螺丝钉,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胡爱群老人淡定地说。

在长期的边疆工作中,胡爱群始终保持着一种信念:“毛主席领导我们打天下,我们不出来现固谁来巩固,我们不出来工作谁来工作,新疆绝对不能乱,祖国河山一都不能丢!我跟老伴就坚守在这里,虽然老伴已经走了,我哪都不去,要为祖国和人民守好江山,这是我跟我老伴是我们一辈子的夙愿。我有两儿两女,我们家有6名党员。现在我跟我儿女跟孙辈都讲了,以后我去世了,你们还要给国家作贡献。”

图片3.png

博才洋湖小学的学生们给胡爱群送去亲手做的靠枕。

“奶奶,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之后要成为像您一样的人,报效祖国。”深受胡爱群老人援疆事迹的感染,来自博才洋湖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们给胡爱群老人送去他们从新疆采购来的新疆棉做的手工靠枕。靠枕一面画着湖南特色,一面画着新疆特产,寓意湖南人民和新疆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接力续写更多湖疆传奇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夏佩

编辑:唐甬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