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这么热,以前我们都是在路边简单填饱肚子,现在我们能够享受每天的午餐时光,就像在家里一样舒适开心!”7月11日下午,在东屯渡街道扬帆夜市南门下的“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一位外卖小哥刚刚送完手中的外卖订单,笑容满面地走了进来。他熟练地用充电宝为手机充满电量,从冰箱取出盒饭用微波炉热好,配上饮水机里的纯净水开始一天的午餐。
“红色之家”:提供新就业群体的“暖心港湾”
“我们很珍惜这间属于自己的‘暖心港湾’,社区工作人员也很热情,真心感激社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李少亮是负责东屯渡街道扬帆社区“饿了么”外卖小哥队伍的队长,多年来,他们习惯了风里来雨里去、顶烈日冒严寒、不分白天黑夜的辛苦打拼,平时休息、吃饭也只能停靠在路边小憩。然而,最近他们有了新去处。
这个新去处就是扬帆社区特意为他们打造的“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据李少亮介绍,这里不仅提供歇脚、充电、饮水、饮食等一系列暖心服务,还有各种各样的书刊报纸可以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扬帆社区周围毗邻商圈、夜市,商户众多,大批快递、外卖“小哥”等户外作业劳动群体活跃在这里。如何为这些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小哥”们做好服务,成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课题。
建设“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是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的一项突破创新措施。今年以来,由区委两新工委统筹指导规划、各街道党工委跟进走访,通过摸排、调研等多种形式,在了解辖区内快递、外卖小哥群体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芙蓉区着力打造了一批“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 。
据悉,目前,芙蓉区已打造11个“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为快递外卖小哥提供暖心服务。
“这间‘红色之家’于6月16日正式上线,社区党委非常关心户外作业人员群体,在这里配备了桌椅、空调、饮水机、冰箱、微波炉以及报刊书籍等。”扬帆社区社工胡俏枝表示,社区关心关爱快递、外卖小哥等户外作业劳动群体,这间“红色之家”,正在升起一抹温暖的“扬帆红”。
同时,芙蓉区将“红色之家”建设与“党建聚合力”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快递外卖小哥服务阵地”标识,每个阵地都设置了流动党员“码”上回家小程序,引导流动党员报到,不但让流动党员有了归属感,还增强了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发挥优势助力社区基层治理
“消防安全线索10分/次,治安安全线索10分/次……”,在扬帆社区“红色之家”的墙上,醒目地挂着《扬帆社区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积分兑换规则》和“积分榜”。
“社区鼓励他们随时在群里发布发现的小区安全隐患、矛盾纠纷、交通事故以及老人小孩紧急情况等线索,并奖励相应的爱心积分,可以兑换爱心物品。后续,还会邀请他们参加社区爱心公益活动,让他们成为社区网格工作的有生力量!”扬帆社区党委书记杨宇表示,快递外卖小哥走街串巷,最熟悉这座城市,此种方式将小哥们纳入到了基层治理“大网格”,通过实行积分兑换等相关激励措施把他们从外来务工群体转化为社区网络治理新的生力军。
推进“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建设,不仅是为了给快递外卖人员提供暖心服务,同时也是关心他们社会价值的有力举措。在芙蓉区,快递外卖小哥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号角已被吹响。
“多亏了他,我才能吃上这口热乎饭。”家住文艺路街道乔庄社区乔庄巷的唐娭毑由衷地感谢快递小哥欧阳。7月11日中午,欧阳小哥将唐娭毑的中餐很快送到她家里,让唐娭毑及时吃上了热饭。欧阳是负责在乔庄巷网格附近送快递的快递员,听闻社区有为老年人送餐服务,他第一个主动报名。
“我平时经常到文艺路街道乔庄社区‘快递外卖小哥红色之家’休息,社区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歇脚的地方,我也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来回馈社会。”提起做志愿服务的初衷,欧阳小哥的回答真诚又爽朗。
为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城市基层党建中来,湘湖车站北路社区还打造了“五分钟的小确幸”理念,成立了一支由党员罗新艳等10名女性为代表的“巾帼红”志愿服务队,吸纳了辖区70余名快递外卖员加入,引导快递外卖员在工作的同时,及时排查城市中的乱象、隐患、各类矛盾纠纷等,让疾驰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外卖小哥成为了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助力社区基层治理。
“感谢社区为我们打造的休闲阵地,作为一名社会志愿者,我们也会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社区基层治理中来,从中彰显我们的社会价值。”巾帼红志愿服务队队长罗新艳说道。
“我们还通过指派快递外卖小哥群体联络员,实现与新业态新就业企业精准对接,多次走进辖区华通国际物流、京东快递、申通快递等6家企业指导党建工作。”据芙蓉区委两新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芙蓉区预计在7月完成物流快递联合党支部的筹建,引导辖区所有快递外卖小哥企业党员及员工树立起先进的思想意识,营造出“跟党走、向党组织靠拢”的氛围。
来源:芙蓉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柴舟
编辑:赵婧
本文链接:https://wap.furongnews.com/content/2022/07/13/1151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