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版面推出《湖南长沙——留得住乡愁 留得住人气》一文,聚焦芙蓉区定王台街道白果园历史文化街区,展现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保护老街巷文化记忆的故事。作为长沙城市文脉的核心承载区,芙蓉区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遗存,以创新理念推动文旅融合,成功将白果园打造为彰显湖湘魅力的文化地标。此举不仅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更是芙蓉区聚力建设全市文化中心、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生动实践,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厚人文内涵。
湖南长沙,繁华的黄兴路步行街人流如织。与之相毗邻的芙蓉区定王台街道白果园历史文化街区,就隐藏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
白果园巷20号院,76岁的周罗生出门遛弯。他抬眼望去,巷子两厢是四川老匠人修复的明清木雕、壁挂;大院小户的门楼、檐角,也都是历史岁月的痕迹。
早几年,老街区可不是这样。“电线和网线像蜘蛛网一样缠在一起,下大雨经常停电,巷子里积水严重,没处落脚。”周罗生说,他住的小院,一共有7户人家,几乎都在院内搭建雨棚当厨房,让本不宽敞的公共空间更加紧张。
2018年,芙蓉区启动城市有机更新,白果园成了首选地。面对这一承载了丰富历史古迹和居民共同生活记忆的老街区,项目一开始就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居民市井生活的维系,作为优先考虑事项。
“花了大量时间,先地毯式排查历史文物古迹,再挨家挨户调查走访,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三留’原则。”负责项目改造的长沙芙蓉项目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马治国说。
哪“三留”?留住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脉精髓,留住城市发展的风格脉络。
当时,为了更换白果园巷已经严重老化的下水管道,施工时不得不把地面的麻石挖开。“我们就把麻石一一编号,确保重新铺回来时,还能按顺序复原。”马治国说,这样的细节,体现在施工的方方面面。比如,为了保护老巷子的年代感,放弃使用新制砖头,而是去建筑市场搜集别的地方老旧建筑“危改”过程中,清理出来的旧青砖。
“我们看中了这里的交通位置,更看重这里的历史文化。”在这街区,年轻人龙胜通过中式烘焙、国风蛋糕、中餐、中式咖啡、文创等新消费业态,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式美学。
留得住乡愁,也留得住人气。老街区里,因北宋文学家苏洵寓居得名的苏家巷,引入了新的文化业态;登隆街上,曾唱红了几代花鼓戏艺人的长沙剧院加速翻新;东茅街上,一家长沙老茶馆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工厂礼堂……一个个不同年代的文化符号让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在此交融。
目前,长沙市有关规划提出31条“重要历史街巷”名录,并将6个历史文化街区、18个历史地段等纳入保护范围。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市域—都市区—历史城区”三个层次,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申智林
编辑:李依柳
本文链接:https://wap.furongnews.com/content/646943/66/1530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