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智生物的研究室里,一名研究员正沉着地处理着一行突然跳出的红色报错代码,不一会,电脑屏幕上的基因序列数据又重新有序滚动起来。他是去年华智生物引进的海外归国人才中的一员,出生于1991年的年轻研究员吕昊敏。
跨洋抉择:从檀香海岸到湘水之滨
吕昊敏是浙江金华人,曾辗转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学习工作,回国之前在夏威夷美国农业部工作。谈及促使他回国的最大动力,他说是“想让孩子在母语环境里成长。”“在国外呆久了,你就会越发地想家。外加孩子的教育问题、政策波动的科研环境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不禁就萌生了回国的念头。”吕昊敏向我们说道。
选择华智生物,是双向奔赴的默契。作为国内农业生物信息领域的领军企业,华智生物的“种业芯片”战略与他“让科研落地”的理念不谋而合。当收到入职邮件的那一刻,这个在海外漂泊六年的游子,终于在湘江之畔找到了科研理想的新锚点。
科研转向:从追光者到深耕者
在中山大学本硕博连读期间,吕昊敏主攻进化生物学,试图解析物种演化的规律,在那段纯粹的学术时光里,他沉浸于探索生命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改变与发展。然而博士阶段的深入思考让他逐渐意识到,“进化研究像仰望星空,农业科研却是脚踩大地,当下的种业难题更需要俯身求解”。
这种“务实”也延续到他在华智的工作。作为技术骨干,他既要对接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基因分析服务,又要主导新技术的研发迭代。“客户可能会因为经费或时间压力放弃某些实验,我们必须找到平衡点。”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像“桥梁”,既要坚守科研的严谨性,也要考虑市场的实际性。
“研究失败是很常见的事情,就像你们刚看到的那样,不过是重头再来罢了。”吕昊敏坦言,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漫长又艰辛的,需要不断思考和等待,因为生物信息分析依赖大量计算,一个项目往往需要连续运行数日才能出结果。面对常人眼中“枯燥无聊”的研究,吕昊敏是如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的?他给出的回答出人意料:“因为我觉得很有意思啊,在整个过程中这些数据是肉眼可见的,一个项目我也会将它分解为不同的阶段,一关一关攻克。”他告诉我们科研的成就感来自于细微的突破:一段代码成功运行、一组数据验证假设,甚至只是客户的一句认可。这种“碎片化满足”正是他应对长周期科研压力的秘诀。
华智对吕昊敏这类科研人员的保障也是全方位的。“相比于在夏威夷,这里的科研环境非常棒。我刚到农业部的时候,几乎前半年都没有正式进入科研状态,一直都被文字文档等琐碎的事情所干扰。而来到这里截然不同,你发现一切都准备好了,什么都不缺,就等我这个人坐进研究室。所以首期研发工作非常顺利,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
星城安家:从数据解码到生活回甘
作为一个从小不太吃辣的金华人,想起初到长沙被湘菜“辣翻”的情景,他还记忆犹新。如今他已能熟练地用公筷夹起剁椒鱼头:“辣味里藏着烟火气,就像这座城市,既有科研的严谨,也有生活的热辣。”选择长沙,是他为家庭谋划的“最优解”:较低的房价让他迅速实现了“安居梦”,这里完善的教育配套也让他最在意的孩子的教育问题迎刃而解。
在长沙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种业振兴需要新鲜血液,长沙的政策和环境,正是吸引他们的磁石。”他也希望能有更多同样志向的青年人才投身农业科研领域。
家庭始终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他和爱人结缘于大学,有着共同的研究方向,尽管目前妻子的主要精力已经转向了家庭,却仍是他的“学术知音”。“虽然她目前没在这个行业,但我说的内容她都能懂,能理解我遇到的难点,每次遇到瓶颈,和她聊一聊,思路就开阔了。”吕昊敏说,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坚定地前行。
采访尾声,吕昊敏翻开办公桌上的笔记本,扉页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少年时代的他站在金华的稻田里,捧着沉甸甸的稻穗。“父母是农民,从小就告诉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这种根植于血脉的乡土情结,让他在科研中始终牢记:“论文不能只发在期刊上,更要写在大地上。”
来源:芙蓉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任江欣
编辑:赵婧
本文链接:https://wap.furongnews.com/content/646949/59/14959736.html